查看原文
其他

【2022致敬】荒原中的神谕:庄学本

三影堂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22-12-25

致敬单元自上年度起设立。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致敬单元展览《荒原中的神谕:庄学本》,由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朱靖江策划,纪念中国现代摄影史上的重要摄影师庄学本。



八十多年前,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拿着相机,穿越大半个中国从东方一次次踏上西部的荒原——被视为“未被现代化”之地。他探索一个个村庄和部落,走过无数个黄土飞扬的山坡,和当地的村民进行语言不通的往来,他从观察西部民族的生活,到记录他们的生活起居,再到融入他们的庆典和礼祀。他用笔和相机两个工具,为中国民族学和中国摄影史留下了深刻而独一无二的记忆。这个人,就是曾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庄学本。


展览《荒原中的神谕:庄学本》将展出70余件摄影作品,1部珍贵纪录片,庄学本留下的珍贵手稿和出版物,以及补充其他媒介作品以全面展现庄学本的传奇人生和他曾记录下的那个神秘领地,让观众从庄学本的视角出发,然后沉浸式感受这片对现代人而言略感遥远和异域之地。


本展览策展人朱靖江在采访时提到庄学本是一位拓荒者,他无任何个人功利目的地探索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部落山村、边民社会,试图让人了解未被认知和现代改造的“白地”。我们很难解释他的精神支柱从何而来,也许能理解为,他受到了神谕的召唤,从而走上了圣徒朝圣般的道路。


庄学本,《草地初雪(四川阿坝)》,纸本,41.6×56.3,1934。图片致谢庄学本家族


在现在的节点回顾庄学本的作品对我们而言有着多重意义,一是庄学本为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先驱,他的记录和创作,对当今的影像人类学发展仍然可有重大启迪;二是回顾过去几年让人多感无奈的社会生活,这种纯真、勇敢和毫无功利的态度是如此难得,也许可以自问,即使眼前的道路让人捉摸不透,我们是否也还有一往无前探索的勇气?



策展人专访 朱靖江



1. 您是在什么契机之下开始研究庄学本的?您认为庄学本的创作对中国影像人类学有哪些突出贡献?

朱靖江:大约在20年前,四川美术出版社编辑马晓峰先生找到我,请我看了庄学本先生的摄影集,并约我为即将出版的图文书《尘封的历史瞬间——摄影大师庄学本20世纪30年代的西部人文探访》撰写一篇导论。我应邀完成了题为《漂泊的瞬间》的文章,也开始了近20年对庄学本的影像与人类学考察的研究,陆续发表了《荒野春风:庄学本西部边地女性摄影与文化研究》《圣者的行踪:庄学本与九世班禅的归藏之旅》《同途殊归:庄学本与林耀华凉山彝族调查之比较研究》《荒原中的神谕》等以庄学本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我认为庄学本的突出贡献在于他自觉地将民族志调查写作与影像拍摄结合在一起,既显示出其精湛专业的摄影艺术水平,又体现出他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以及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细腻认知与深厚情感。


庄学本,《土人社交公开,男女调情不避耳目(青海土族)》,纸本,46.2×45.2,1936。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2. 庄学本原本是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普通职员,后来却一次次走进“白地”拍摄村民的生活,您是如何理解他这一转向的?您认为是什么激励他坚持这一创作实践?

朱靖江:庄学本于1920年代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工作时,就已经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青年,他曾经参加过一支由青年人组织,自上海出发北上的全国步行团,以“凭我二条腿,行遍全国路,百闻不如一见,前进,前进,前进!”为口号,一路进行社会调查、图片拍摄、证物搜集,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他于1934年计划随吊唁十三世达赖的中央专使团,以及随后以“开发西北协会专员”身份考察阿坝、果洛等地,也是在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背景之下,怀着“失掉东北,开发西北”的救国理想,进行中国西部的人文地理调研活动,此后,他甚至曾报名参加航空机械学校,想要加入抗日军队。因此,庄学本的一生都怀有救亡与爱国的热忱,这也是他长期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考察摄影,著书立说的主要原因。


庄学本,《庄严精美的木里大佛(四川木里)》,纸本,46.2×45.2,1939。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3. 庄学本在他的《羌戎考察记》里写到:“我觉得险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价值,有一探的必要。”可看出庄学本对“白地”的兴趣,但探索未被标记之地肯定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道路险堵,语言不通等,庄学本是如何让村民接纳他,允许被他拍摄的呢?

朱靖江:按照庄文骏先生的说法,庄学本先生比较沉静,不喜夸夸其谈,其主要是以诚恳的态度和平等的立场来赢得各地民众的信任。如他没有所谓“大城市来客”的架子,处处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在民族歧视严重的时代,称羌族、嘉绒藏族为隔离较远的乡下兄弟。他也多次谢绝地方政府派兵护送,宁愿和助手、翻译徒步旅行,还将自己的马匹借给牧区的妇女儿童骑乘。此外,他冲洗照片技术娴熟,能够隔夜便将照片洗印出来,作为礼物送给拍摄对象,进而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和亲近。他也会随身携带留声机,用放唱片等方法来吸引原本冷漠的山区村民,当他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他还会公正地调解一些部落冲突或社会矛盾。总体而言,庄学本是一个很温暖的人,从他的日记与摄影作品中能够看到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庄学本,《羌人过溜索(四川理县)》,纸本,46.2×45.2,1934。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4. 您有过很多关于庄学本拍摄的边地女性的研究,您也曾经表达“女性肖像作品,是我们解读庄学本摄影很重要的方面”,您是否可以详细谈谈这一议题。

朱靖江:庄学本的代表作中,有不少是有关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的照片,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民国时期,随着中国国族意识的加强以及社会交往的频繁,传统民族服饰、妆饰文化的多样性更主要地表现在女性一边,因此,盛装女性肖像能够较好地展现那一时代的基本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女性更体现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更多地参与农牧业劳动与社会文化生活,其丰富的劳作、婚恋、社交等主题在庄学本的影像作品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展现。此外,由于庄学本的作品多发表在《良友》《东方》等沿海城市画报上,女性读者占有一定的比例,庄学本创作西部女性主题的摄影与文字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不一样的女性文化带给当时的知识女性。


庄学本,《嘉戎少女(四川理县)》,纸本,46.2×45.2,1938。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庄学本,《藏族涂面妇女(青海玉树)》,纸本,46.2×45.2,1937。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5. 在庄学本不断往返西部进行创作的十年里,哪些时间节点对庄学本的创作是很重要的,以及这些节点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

朱靖江:1934年5月,当庄学本在得知无法进入西藏之后,决定和翻译索囊仁青一起经灌县、理番、卓克基等地,前往当时在地图上尚为“白地”的果洛考察摄影,这是他在西部边地长期创作的起点,随后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羌戎考察记》。1935年末,庄学本离开刚刚出生的儿子庄文骏,就任“护送九世班禅回藏专使行署”的随团摄影师,经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返回西藏,庄学本沿途拍摄照片,并为中央研究院搜集文物和标本。由于班禅在途中圆寂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庄学本无法返回上海,滞留西康,后赴印度,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再度与家人团聚。1938年11月,庄学本前往彝族主要聚居区大凉山进行考察,由于当时彝族处于封闭状态,且有掳掠汉人为奴隶的习俗,庄学本的考察存在极大的风险。他凭借丰富的田野经验,最终顺利走出大凉山,不但拍摄大批珍贵的彝族文化照片,还出版《西康夷族调查报告》,成为早期彝族研究的重要文献。这三个节点也是庄学本从一名爱好摄影的爱国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位才学兼备的影像人类学家的主要原因。


庄学本,《旅途中的摩梭贵妇一行(云南永宁)》,纸本,46.2×45.2,1939。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庄学本,《茶马古道的背夫(四川大相岭)》,纸本,46.2×45.2,1938。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6. 展览命名为“荒原中的神谕:庄学本”,观众可以如何理解这个展览主题?

朱靖江:荒原是一种历史性描述,因为在庄学本考察的很多地方,都存在渺无人烟的荒原地带。他在日记与文章、照片中,反复呈现过这种完全不同于江南水乡或现代城市的荒原图景,这对于庄学本既是生存的考验,也是反思生命的时间和空间。荒原也是一种象征,在193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于西部少数民族的认知基本上是一片荒寂,极少有人愿意走出象牙塔,亲自去那些高山大川中的少数民族村寨,获得第一手的文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学本是一位拓荒者,特别是他的大多数行为——旅行、摄影、调查、行文,都没有什么功利的企图,只是随着个人的理想与际遇,不断地行走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部落山村、边民社会,勤奋和美好地记录他所看到的一切,如同一位受到神谕感召的圣徒一样。可能这就是我阅读庄学本这么多年最深切的感受吧。特别是在我的心中,“荒野”或者“荒原”,代表了一种纯粹、壮美而恣意的诗歌意象,并与庄学本先生早年计划出版却夭折了的《西北边荒旅行记》有所呼应,并非歧视西部少数民族的“内部东方主义”叙事,也望人类学同行们毋需过度解读。


庄学本,《茶马古道的背夫(四川大相岭)》,纸本,46.2×45.2,1938。图片致谢广东美术馆



「关于艺术家」


庄学本


上海浦东人。摄影家,民族学家。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边疆摄影工作者之一。他于1930-40年代在四川、西康(后并入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世居区域拍摄图片,长期刊载于《良友》、《中华》、《东方》等民国时代知名的期刊画报,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他于民族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同样为学界所尊重,曾先后成为中国边疆学会与中国民族学会会员,并于1948年被选为中国民族学会候补理事。庄学本在1950年后的生活跌宕起伏,与摄影创作及学术活动都渐行渐远。其摄影成就在上世纪后半叶鲜为人知。


21世纪初期,中国摄影界的部分有识之士重新“发现”了庄学本,开始调查、搜集、展示、研讨庄氏在1930-40年代拍摄,如今散落于多处的西部民族摄影作品,并“追谥”庄学本为摄影大师、影像人类学的先驱者。在中国摄影界,从生前落寞到身后殊荣,庄氏遭遇殊为奇异,也意味着带有民族志记录与表述意义的摄影工作者,逐渐获得了中国影像共同体的承认。近十年来,庄学本在民族学领域的成就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他曾发表或出版的民族学著作、论文等得以被重新审视,这位“夭折”的民族学家有望获得更为公正的评价。


「关于策展人」

朱靖江

男,祖籍四川,生于北京。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导,兼任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民族志纪录片导演。早年曾参与创办中央电视台《世界电影之旅》与年度《世界电影回顾》等栏目,制作电影文化类纪录片上百集。主要从事影像人类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近二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以及文化类文章数百篇,出版《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在野与守望:影视人类学行思录》《墨染马蹄香:一个人类学者的记忆与旅程》《故乡回望苍茫:中国影像民族志史论》等学术专著,主持“中国民族志电影史”“影像中的人类学”等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拍摄《中国民间剪纸》《和光同尘:拉萨寺院的壁画与唐卡》《七圣庙》《冬牧场》等民族志电影。担任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联合创办人以及多个纪录片电影节、摄影展终审评委。近年来对庄学本的影像人类学工作研究较为深入,有多篇论文发表。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5年在厦门市集美区启动,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创立以来,集美·阿尔勒展示了超过两百场来自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中精选出的摄影展览。集美·阿尔勒展览主要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呈现,并联动厦门本岛。在开幕周期间以及展期内,举办开幕式、颁奖礼、专家见面会、讲座、导览、表演、放映、工作坊、游学等一系列面向公众和艺术爱好者的活动。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特别协办|法国阿尔勒摄影节、超媒体
首席合作|香奈儿
机构合作|法国驻华大使馆、泰王国驻华大使馆
独家汽车合作伙伴|蔚来
影像设备支持|京东方
展期2022.11.25-2023.01.03

开幕周2022.11.25-2022.11.27

主展场

-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厦门市集美区立德路99号)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营运中心2号楼三层)

 

分展场

-鹭潮·鼓浪屿美院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康泰路151号)

-福州桂湖美术馆 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桂湖美术馆)


【相关阅读】
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览项目全揭晓
【2022年度阿尔勒】几何森林:马普切地区的斗争
【2022年度阿尔勒】太阳诞生的大地

【2022年度阿尔勒】GH.盖尔与广岛

【2022年度阿尔勒】据她所述,及我所感

【2022年度阿尔勒】如河流一样

【2022年度阿尔勒】2022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图书奖

【2022藏家故事】可翻阅的照片:来自影上书房的日本摄影书

【2022无界影像】黄觉个展《烟花侦探》

【2022无界影像】张恩利

【2022无界影像】全沉浸□□脚本

【2022中国律动】“灵”与“物”——中国美术学院摄影·影像展述




撰文、采访:张寺旸

设计:曲潇艺

编辑:郑一川





年度重磅 抢先预览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



合作展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